传统中医养生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节气变化。一天中的早晨、用餐后和就寝前是养生的三个重要时刻。在这三个时间点上,各有一些需要格外关注的养生秘诀。
早起三不要
早起是身体从睡眠中恢复正常功能的时刻,有三点需要注意。
1.早晨起床时不要突然站起,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仍处于模糊状态。睡眠期间,心跳减缓,血液流动也变得较慢。此时猛然站起,血液迅速回流,可能导致脑出血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古代医学家曾说:“在清醒的状态下睡觉,首先要放松心情,然后再睁开眼睛。双手搓热后,轻轻敷在眼睛上几次,接着让眼睛向左转、向右转各九次,稍微闭眼片刻,最后突然睁大眼睛,以驱散风火。”
2.不要憋尿或大便。《黄帝内经》提到:“大肠是传导和变化的器官。”早上时,大肠的蠕动相对活跃,因为它刚刚完成了夜间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正准备排出多余的残留物和废物。饮食规律且身体健康的人,通常在早晨起床后会立即感到排便的需要,排便的规律性是人体气机正常运作的重要标志。早晨定时排便,可以减轻大肠和肝脏的负担,也有助于减轻膀胱的压力。因此,一旦有了便意,千万不要忍耐,应该尽快排出。起床后可以喝一杯水,这有助于润滑肠道,促进身体排毒。
3.早餐不可小觑,《黄帝内经》中提到:“胃是五脏六腑之海。”早晨是一天中最适合消化和吸收食物的时刻。如果不吃早餐,胃会空着运转,这对五脏六腑都是一种伤害。尤其是在清晨“排毒”之后,更应该为身体补充一些营养。因此,早餐的时间不能延迟,分量不能少,吃饭时也要从容。早起半小时,坐在桌边静心享用一顿丰盛的早餐,只有摄入充足的营养,才能更好地支撑一整天的工作和学习。
饭后三不急
饭后是营养物质吸收的关键时期,因此有“三不急”的原则。
1.不急于躺下。孙思邈在《药王》一书中提到:“吃得太饱就去睡觉,会导致许多疾病。”因此,不要急于躺下休息。饱餐后立即躺下,意味着刚吃完饭便急于休息,这样食物在肚子里还没消化就会停滞,从而导致健康问题。饭后适当散步是非常有益的,正所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不仅能促进消化,还有助于体内液体的流动,对身体健康有益。
2.吃完饭后不宜急于运动,因为胃肠中还有很多食物未消化。在这个时候进行大量运动,很容易导致胃下垂。《黄帝内经》中提到,饭后应“微动四肢,温暖衣物”。这意味着饭后不宜立刻进行剧烈运动,最好的做法是在用餐后大约半小时,可以出去散步或轻松活动,达到身体稍微发热的程度就可以了。
3.不急着吃水果。《黄帝内经》提到:“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谷杂粮和蔬菜肉类可以为人体提供最基本的营养,而饭后吃一些水果则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然而,饭后立即吃水果可能会加重已经感到饱胀的肠胃负担。可以在食物消化一段时间后,再适当补充。
睡前三不宜
睡前是身体和精神放松的重要时刻,有三项不宜事项。
1.不建议吃宵夜。有些人喜欢在晚上吃宵夜,尤其是烧烤等高脂肪的食物,这会给原本该休息的脾脏带来很大压力。《黄帝内经》指出“脾主涎”,因此有“脾在液为涎”的说法。涎水,或称口水,是由脾脏生成和调控的。当脾气充足时,可以有效摄住涎水,不会流出口腔。然而,当脾脏负担过重,导致其“固摄”功能失调时,就会出现睡觉时“流口水”的情况。
2.夜晚不宜过于疲劳,因为此时阳气应该收敛,阴气开始上升。《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如果过于劳累,就会散失。”睡前过度疲劳会导致阳气过于旺盛并消耗体内能量。一旦阳气亢盛,就会全部散失,不仅伤害气血,还会造成气虚血亏,从而导致晚上无法安睡。因此,睡前不宜过于疲劳,给身体留出一些放松的时间,有助于更快入睡。
3.不宜思虑。《黄帝内经》里提到:“心静则神气藏聚,心躁则气息散失。”中医认为“得神则繁荣,失神则衰亡”。调节精神和养生,关键在于静养。睡前如果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不安;若睡前思虑重重,会让心绪不宁。要确保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仅要让身体得到休息,还需让精神回归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