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在位的会昌年间(840-846年),发生了一场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会昌毁佛”事件。这一时期,武宗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以限制乃至消灭佛教势力,这一行动在会昌五年(845年)达到高潮,后因武宗去世及宣宗继位而告一段落,史称“唐武宗灭佛”或“会昌法难”。
唐朝中后期,佛教势力的过度膨胀成为了社会问题的焦点之一。佛教寺院不仅享有免税特权,僧侣亦免除徭役,这导致了佛教经济的过度扩张,严重侵蚀了国家税收基础,影响了国库的充盈,同时也加剧了与普通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唐武宗本人倾向于道教,对佛教持反感态度,加之当时因讨伐泽潞等军事行动而急需财政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灭佛政策的出台。
在道士赵归真的极力游说及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武宗于会昌五年四月正式颁布诏令,对全国范围内的佛教寺院及僧侣人数进行全面清查。随后,他采取了严厉措施,大幅缩减寺院数量与僧侣规模,仅保留长安、洛阳等大都市中的少数大型寺院,并对全国范围内的其余寺院实施拆除。据统计,共有四千六百余所正式寺院及四万余所私立僧居被毁,大量佛像、钟磬等宗教器物被收缴用于国家建设或铸钱,同时没收了数以千万计的寺产良田(具体数字或有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佛教经济规模之大)及大量奴婢和劳动力。这一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僧尼被迫还俗,重新纳入国家户籍体系,成为纳税户。
此次灭佛行动不仅针对佛教,同时也波及到了其他外来宗教如景教、祆教等,显示了武宗对于宗教势力扩张的警惕与打压决心。然而,由于地方藩镇势力的存在,特别是河北三镇等地区的抵制,中央政府的命令并未能完全贯彻执行。尽管如此,“会昌法难”仍对佛教造成了巨大冲击,被视为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
武宗去世后,继位的唐宣宗迅速调整政策,宣布复兴佛教,标志着这场宗教风波的平息。然而,“会昌法难”的深远影响仍在中国宗教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