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典籍哪一本为“万经之王”!!

01《道藏》

在《道藏》编撰整理之前,已有道士收集道书,最著名的是东晋的“郑隐藏书”。郑隐收集了261种道书,1299卷。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葛洪将“郑隐藏书”分为“道经”与“诸符”两大类。

南北朝时期是道书撰著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道书的汇集整理也十分频繁。在宋明帝的支持下,刘宋时道士陆修静编写了《三洞经书》,并编写了《三洞经书目录》。《三洞经书》大约收集道书1228卷左右,为道教史上的第一部经书目录。陆修静还建立了道书的“三洞”分类方法,后来补充了“四辅”,称为“三洞四辅”。这种分类方法一直用于后人的《道藏》编写。

唐代尊重道教。唐代开元时期,唐玄宗下令搜索世界道经,汇编成《所有道经》,即《开元道藏》,共收入道书5300卷。宋开国以后,先后五次收集整理道经,以唐代剩下的3700多卷《道藏》为基础,对《道藏》进行了重建和恢复。宋真宗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崇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宋真宗把老子封为太上混元皇帝。张君房奉命主持编辑《大宋天宫宝藏》,共5481卷,首次刻板印刷在福州闽县,称为《万寿道藏》或《政治与万寿道藏》。这是道藏木刻本的开始。《大金玄都宝藏》总编辑于金代章宗,共6455卷。元初,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写了7800多卷《大元玄都宝藏》。

上述“道藏”现在都死亡了。现存的《道藏》是一代版本,从永乐17年开始编纂,从永乐20年结束。由武当山任自垣主持编纂,修改补充,在正统十年期刊上完成,共5305卷。后世以出版年声称其书籍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为《续道藏》。《道藏》共收入1476种道路,5485卷,分成512封信,每封信按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121589件。《道藏》中的各种经典都是按照“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安排的。

目前国内图书馆藏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已有三部半,一部存在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存在于河南南阳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只存在一半。青岛市博物馆存有一部《万历续道藏》正、续道藏经板传至清代,日有缺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盟入侵北京,因此全部被毁。明清时期,虽然各宫观的道藏较多,但应多次经兵,存者较少。一九二三年十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名义,根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续道藏影印,缩改为石印六开小本,凡1120册。

《道德经》被认为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教经典,并要求每一位道教徒都要阅读。《道德经》又称《老子》或《五千言》,道教又将它尊奉为《道德真经》,乃是道教道祖老子在西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邀,留下了旷世经典五千言。

《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天人合一等境界,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对“道”的完美阐述。

02太上感应篇

北宋末南宋初,成书约莫。《宋史·艺文志》收录了《李昌龄感应》一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有《感应》三十卷,题为《李昌龄传》,郑清赞不绝口。”《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集》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集》二卷。这篇文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玉玺经》、《道戒》和《抱朴子·内篇·微旨》转发的《易内戒》、《赤松子传》、《河图记命符》等书籍。

太上感应文章篇幅不长,计1200多字。“太上感应篇”的核心是常思己过,磨炼身心,保持身体健康,天人共感,忠孝节义,道德遵守。其中,《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古今第一本好书”。这本书总是建议世界积累美德和行善。“没有办法避免厄运和祝福,但人们会自召;善恶的回报随之而来”;“一天有三善,三年天会降之福…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做任何事都不能没有良心,头上有神在看着你。

03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

《太上老君说常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静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静经》,简称《静经》、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静经》劝世人清心寡欲,做到一念不生,各尘不染,终究安静,与道合真是最高境界。修心养性、学道、修行的基础是从平息妄想、静守身心入手,因为天下之道,无非是人心。

如果能够专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就能达到天道之道,与道之境界融为一体,就是我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要真能发大心发大愿,要去清静内心,改过从善,修掉自身的污垢。真正作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生命的全部。

道教经典有很多,比如消灾解厄的《三官经》、《北斗经》等,神仙传奇的《神仙传奇》、《列仙传》等。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详述了。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生也处处都是修行,“道”不仅仅在书里,生活处处都是“道”,“道”也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