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浓,九月九重阳节的起源与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根据《易经》,六代表阴数,而九代表阳数,因此九月九日被视为阳气最旺盛的日子,称为重阳或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吉祥日,早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庆祝这个节日。


九九重阳节因为与“久久”发音相同,且数字中九是最大的,象征着长久和长寿。此外,秋季是丰收的季节,重阳节的意义更加深远,人们对这个节日一直怀有特殊的情感。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赠送重阳的诗篇和咏菊的佳作。如今的重阳节赋予了新的意义。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重阳节已经成为一个多样化的节日,具有丰富多彩的习俗。节日期间,民间会开展多种活动,如登高、祭祖、佩戴茱萸、插菊花、观赏菊花、饮用菊花酒、放风筝,以及食用重阳糕,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等。

1.登高、祭祖
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登高,因此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的习俗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是为了避灾的传说;其次源自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最后是在秋天万物凋零时,登高以“辞青”,与春天的“踏青”相对。登高的地点没有明确规定,一般选择高山或高塔。金秋时节,天气晴朗,非常适合登高远眺,不仅能让人心旷神怡,还能达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2.插入茱萸和插上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已经广泛流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当天插茱萸可以辟邪消灾;有人将其佩戴在手臂上,也有人将茱萸放入香袋中随身携带,甚至有的将其插在头上。大多数佩戴者是女性和儿童,但在某些地区,男性也会佩戴茱萸。


3.赏菊
重阳节是金秋时节,菊花竞相开放。传说,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以隐居、诗歌、饮酒和喜爱菊花而闻名,后世便效法他,形成了重阳节赏菊的传统。古代文人雅士常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此寄托对陶渊明的向往。在北宋时期,京城开封的重阳赏菊活动十分盛行,菊花的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民间还称农历九月为“菊月”,因此,在菊花盛开的重阳节,赏菊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活动。清代后,赏菊的风俗更加兴盛,不仅局限于九月九日,但在重阳节前后仍然达到高潮。


4.放风筝
农历九月,南方的季风开始增强,风力刚好,非常适合放风筝,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在重阳节放风筝的传统。传说中,重阳放风筝的目的在于“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随之远去。有些人甚至会特意剪断线,让风筝消失在云层之上。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放风筝是为了“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福气就越多。放风筝的人不仅要小心避免线断,还要想方设法保护线的完整,若丝线断裂,吉祥和福气也会随之远去。


5.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亦称为“花糕”、“菊糕”或“五色糕”。在农历九月九日的清晨,人们会将片糕放在儿女的额头上,并念一些祝福的话,希望他们的事业和生活都能步步高升,这正是古人制作糕点的原意。讲究的重阳糕通常制作成九层,像一座宝塔,顶部还会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象征意义。有时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并点上蜡烛,象征“登高”的意义。


6.尊老敬老
“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寓意长久与永久,因此与“久”有相似音。九九重阳节蕴含着对长寿和尊贵的祝愿。1989年,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使这一节日成为了崇敬、关爱老人的新型节日。重阳节敬老的典型习俗有山西皇城村和河南上蔡的重阳习俗,这些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农历九月九日,山西省阳城县以皇城村为中心,全县的乡镇及沁水、泽州的相关村镇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养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