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吴国与越国之间的一场重要争霸战,历时三十五年,最终以越国的胜利结束。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军进攻楚国。此时,越王允常趁吴国空虚,出兵攻击吴国。吴王急忙撤军回国救援,但允常力不足,只好选择撤退。后来,允常去世,由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为了“让南方的越人归服”,在勾践刚登基不久便出兵攻打越国,双方在槜李(今浙江嘉兴)交战。面对强大的吴军,越国采取了奇招:将死刑犯排在阵前,面对吴军一同举剑自杀,震惊了吴军,使其阵形大乱。吴王阖闾因重伤无法治愈,越军趁机发起反攻,最终大败吴军。
阖闾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夫差为了报仇,日夜进行军事训练,准备进攻越国。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准备发起攻势的消息被越王勾践得知。尽管大臣范蠡劝阻,勾践仍然执意先发制人,决定出兵攻打吴国。两军在夫椒(现在的江苏苏州一带)展开激战。吴军全力以赴,同仇敌忾,尽管越国使用水军,但由于力量悬殊,越王勾践最终率领残余的五千士兵逃至会稽山。在吴军的围困下,大夫范蠡提议屈辱求和,建议越王勾践亲自去吴国做质子。吴大臣伍子胥则认为应该趁机消灭越国,否则将来必定会后悔。可惜,吴王夫差急于北上争霸,未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同意以越王做质子为条件,让吴军撤退。勾践夫妇在吴国忍辱工作,为吴王“驾车养马”,经过艰难困苦,终于赢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后得以返回越国。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忍辱复国,勾践常常“卧薪尝胆”,不敢懈怠。他与百姓同甘共苦,亲自下田耕作,尊重贤士,乐于听取建议,并减轻赋税。在贤臣文种和范蠡的辅佐下,勾践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战略,积极发展生产,鼓励生育,充实兵源,开垦荒地,加强军事训练,以整顿军队。同时,他对吴王表面上表现出忠诚,频繁地向夫差及其亲信献上丰厚礼物,显示出效忠的姿态,促使吴王放松警惕。此外,他故意选派美女西施和郑旦送给吴王,让吴王沉迷于女色,疏于政事。勾践还精心挑选能工巧匠送往吴国,帮助吴王进行大规模建设,从而实质上耗费了吴国的国力。
吴王夫差征服越国后,便积极向北进攻中原,希冀实现称霸的梦想。尽管大臣伍子胥建议他“先稳定越国再图齐国”,但吴王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吴国多年来频繁征战陈国、鲁国等地,国力大大耗损。加之在公元前478年,吴国爆发了严重的饥荒,民众生活困苦。勾践因此觉得进攻吴国的时机已然来临,经过充分准备后,他决定出兵攻打吴国。
双方在笠泽(现在的苏州一带)展开激战。吴军在北,越军在南,双方隔水对峙。勾践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战略:在夜幕降临时,击鼓呐喊,假装准备进攻。夫差误以为越军从两条道路渡江袭来,因此将兵力分成两路迎敌。然而,勾践却趁机秘密调动主力军渡过江,直击吴军中间兵力最薄弱的地方。结果,吴军被从中间撕裂,陷入混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吴军退守至姑苏,越军长期围困,持续了三年,最终使吴军力竭而败。夫差原本想模仿勾践当年的做法,低声下气地求和,但最终被勾践坚决拒绝。绝望中的夫差选择了自杀,吴国因此灭亡。
吴越战争中,双方经历了长时间的对抗与较量。由于夫差的自满与轻视越国,最终导致自己败亡。与此同时,越王勾践趁机向北进军中原,与各诸侯进行结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称霸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