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之真谛—实践为本,空谈非道

细品《大学》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言深刻揭示了学问之根本目的在于明悟天理,革新自我,追求至高之善。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髓,其核心价值远非形式所能承载,而需深植于心,践之于行。
近年来,国学热潮席卷社会,各类“国学校”、“国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视荧屏上也不乏学者激扬文字,论道国学。儒服加身、韶乐绕梁、孔子像前虔诚礼拜,这一幕幕场景确显庄重,却也让人不禁反思:在这些光鲜的外表下,国学之魂是否得以真正传承?

《大学》所倡导的“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强调的是内在修养的提升与社会责任的担当,而非外在形式的堆砌。反观当下,部分国学活动似乎偏离了这一核心,流于形式,重仪式而轻内涵,成为了“走过场”的代名词。这种“空手套国学”的现象,无疑是对国学精神的曲解与亵渎。

以某大学国学讲座为例,虽有名家坐镇,却因校方重视不足,听众寥寥。主讲人虽以“明明德”之精神坚持讲授,却难掩活动本身的冷清与无奈。此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对国学真谛理解的浅薄与偏离。

儒学之“礼”,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成为国学教育的基石。然而,在当前的国学热潮中,“礼”的教育却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这不仅是国学教育的缺失,更是文化传承的断层。

国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学习国学,不应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知识积累或形式的模仿,而应深入其精髓,将其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与行为举止之中。盲目跟风、道听途说,非但不能领悟国学之真谛,反而可能误入歧途,将国学简化为一场场华而不实的表演。

因此,我们呼吁:讲国学,当以实践为本,拒绝空谈。学者应以身作则,深入挖掘国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教育机构则应重视国学教育的内容与质量,避免形式主义的泛滥。国民在学习国学时,更应保持理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将国学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国学回归其应有的纯粹与深邃,以实践传承文化之魂,以行动诠释国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