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泡柑,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全身都被视为珍贵的“宝藏”。《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橘与柑的特性:橘的果实较小,瓣味微酸,果皮薄而呈现红色,味道辛中带苦;相比之下,柑的果实较大,瓣味偏酸,果皮稍厚且为黄色,叶则辛而带有甘甜。简而言之,皮薄易剥的通常被称为柑子,而皮厚需用刀或用力才能剥开的则被称为橘子。无论是柑还是橘,它们都归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别,在食用与药用价值上大体相似。
柑橘的果肉味道酸甜适中,性质温和,归入肺经。它主要用于治疗胸膈郁结、呕吐、食欲不振、胃阴不足、口干舌燥、肺热咳嗽等症状,并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等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当柑橘成熟后,其外皮在中医中被称为陈皮,味道辛苦,性质温和。陈皮具有调理气机、健脾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腹胀、食欲不佳、呕吐腹泻、咳嗽痰多、嗳气打嗝等症状。《本草纲目》中提到,陈皮能泄能燥、能散能温,其治疗多种疾病的原理主要在于其理气燥湿的作用。陈皮可以与多种药物配合使用,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陈皮可以发挥补、泻、升、降等不同功效。中医学还认为,陈皮越陈越好,古代医书《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的“六陈歌”也指出了这一点,因此新鲜柑橘皮并不适合直接食用。
而未成熟的柑橘外皮,则被称为青皮,同样味道辛苦,性质温和。青皮具有疏肝解郁、散结消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胁胀痛、胃脘胀满、疝气、食积不化、乳房胀痛或肿块等症状。多部古代医书如《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都详细记载了青皮的药用价值。
在柑橘皮内层和果肉之间,有一层网状筋络,中医称之为橘瓢(橘络)。橘络味道甘苦,性质平和,归入肝、肺二经。它具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滞经络引起的咳嗽、胸胁胀痛、痰中带血等症状。古代医书还记载了橘络具有解酒和抗癌的作用。
柑橘成熟的果仁,被称为橘核,味道苦,性质平和,无毒,归入肝经。橘核具有散结、理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脘不适、咳嗽牵引胸痛、腰痛、睾丸肿痛等症状。古代医书《日华子本草》中详细描述了橘核的药用方法和效果。
柑橘的叶子,中医称之为橘叶,味道辛苦,性质平和,归入肝经。橘叶具有疏肝理气、消肿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胁肋胀痛、乳痈、乳房包块等症状。多部古代医书都对橘叶的药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将柑橘皮白色内层去掉后的表皮,被称为橘红。橘红味道苦辛,性质温和,具有理气宽中、祛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食积不化等症状。从食用和药用角度来看,橘红都是治疗痰病的良药。
然而,中医学也指出,辛散苦燥之品容易助热,因此体内有实热的人应慎用或少食柑橘及其皮、叶、核等部分。对于出现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咽喉干痛、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人,不宜多食柑橘或暂时避免食用。此外,由于柑橘含有果酸和维生素C等成分,正在服用西药或有结石病的人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是否食用柑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