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拉伊,青海省治多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传于康巴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藏族古老的口头传统文学。
康巴拉伊是在藏族男女交流中产生的诗化交际语言,发源于六世纪末吐蕃王朝南日松赞时期。当前,这一口头文学青海省治多县整理搜集出2400多首。其以口头方式传承至今。
康巴拉伊源自藏族古老的口头传统文学,是藏族传统韵文体说唱形式,由12部分组成,在康巴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是藏族青年男女表达感情的重要形式。藏族青年从相识、相爱到最后终成眷属或分手的整个恋爱过程,都可以通过它来表现。
“拉伊”脱胎于山歌,其根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与藏族早期的雏形语言直接相关,随着藏族6大氏族的形成。“拉伊”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逐渐成为藏族青年男女表达感情,追求爱情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其内容得到不断更新和充实,形成了高原民族游牧文化特有的传统民歌。
“拉伊”的曲调因不同地域而具有多种风格,有的旋律深情、悠扬,形成比较自由、婉转的长调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情歌曲风格。
康巴拉伊说唱内容经整理分为祭歌、颂歌、引歌、启歌、竞歌、谜语歌、汇歌、恋歌、别离歌、贬歌、咒歌及吉祥祝福歌等12卷,每卷由一万首诗歌组成。
康巴拉伊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充实。它以口头方式流传,且带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康巴拉伊,其内容纷繁,结构紧凑,语言优美,为藏族民间诗歌的集大成,对研究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008年6月7日,康巴拉伊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是Ⅰ-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