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创造性挖掘和发展,养生生活化是当代养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内容,今天我们谈一谈“走路练功”。
古人云:“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昼心夜心常游法苑去。”在《性命圭旨》中叫做“行禅”。
历代各门派功法中,龙虎山道家养生作为道家养生生活化倡导者,我们提倡“行、住、坐、卧,均可养生”,就是要求在生活中把精神活动按养生要求和行、走、坐、睡结合起来,经常能保持养生态和意识。
一、道路的选择:应选择平坦无碍的道路,如大街人行道、平坦的公路,及人少的小巷、平坦的林荫道等。古人称“行则措足于坦途”是有道理的。这样就可避免因路面不平而导致碰撞和过多的分散神意。
二、时间的选择:因为“行走练功”是养生生活化的内容,故时间上没有什么要求,应因人因事而宜。早晨、上班、下班、傍晚均可。若能在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安静幽雅处则更好。
三、环境的选择:无特殊要求,“静处养气,闹处炼神”。不论闹市,还是清静的地方都可以,根据生活、工作实际情况定。主要是要做到神守如一,如上下班走在路上、游公园、名胜古迹都可以。上下班除安神祖窍外,应注意路面。
四、行路速度:一般要求安祥缓慢行走,不可趋奔太急。古代有的功法提倡“行如盲无杖”,就是象盲人没有拐杖那样,举脚低、慢、踏实,有的提倡“鹅步”。但我们是作为养生生活化的一部分,速度快慢应因时因事而定。不论快慢必须把神定住,气沉住。
五、姿势要求:
1、身心轻松:首先要调整身心,心态平静,展眉落腮,似笑非笑。
2、形态挺拔:形体保持松、静、自然、安祥,百会上领,下颏回收,含胸拔背,命门微后(但不可太后突,否则行走不稳,前突即滞重费力),会阴上提。
3、手腿自然:手及两臂自然摆动,或单侧,或双侧手臂按于身体某一部位。两腿放松,自然迈步。
4、神意要求:排除杂念,头脑虚灵,安定身心,全身放松。深层意识要意守上丹田或者中脘穴,用浅层意识照顾路面及周围情况,以保安全。
5、眼晴微闭;阴符经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可见目光对心神的重要,故要求两目微含半垂帘,内视泥丸,用余光照顾前面十数米处的路面。对有碍行路之事物采取来则避之,过则舍之。对无碍行路之事物,则要视而不见,勿着勿住。古人称“眼视于下,心藏于渊”。
6、耳听祖窍:两耳返听祖窍,用部份听力去察知周围前后动静。对有碍行路事物则避而过之,对无碍行路事物则要充耳不闻,不去想它。
7、神气相依:在神守祖窍的同时,要气沉下丹田,使走路所需之气能随时调用,感受“人在气中,气在身中”的情景,使神气相合,可以配合一些手臂按摩。以加强局部气机,达到强身,治病之效。如想增强脾胃气机,可按于章门穴。若增强肾气,可按于肚脐(神阙)、气海、关元、大腿根部。
总之要“神气相依”悠然自得,慢慢走起来会像在云中,自己也成了一团气。正象王重阳所说“两脚任从行处去,一灵常与气相随,有时四大醺醺醉,借问青天我是谁”,达到一种神气合一的忘我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