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民俗禁忌,你知道几个?

民俗,也可以说是民族的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的文化现象。简而言之,它们是老祖宗们传承给我们的生活智慧和风俗习惯。祖先们用经历告诫我们,为人处世并非百无禁忌,反而生活中有许多禁忌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1.饭前不训子,睡前不骂妻。

在吃饭前避免责备孩子,一方面是为了不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吃饭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因此,教育孩子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是非常有道理的。

睡前不骂妻是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那时一般吵架都是丈夫训斥妻子。但是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应避免在睡前发生争执。因为睡前的争吵可能会导致情绪激动,而且睡觉时气血本身就不流畅,如果吵架完怄着气再躺下睡觉,很容易导致气滞血瘀,百病丛生。

2. 师徒不对坐,叔侄不对饮。

师徒不对坐,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与徒弟之间存在辈分差异,不宜同席而坐。在现代,家族聚餐或大型宴会中,也常常有长辈与晚辈分席的传统。

叔侄不对饮,这里的“对饮”指的不是“喝酒”,而是合作。在古代,叔叔在有好的营生时,通常不会与侄子合作,因为对于叔叔而言,侄子的妈妈是外人。一旦侄子做错事得到训斥时,侄子可能会将不满告诉母亲,而母亲往往会偏袒自己的孩子,这可能导致误会和破坏家庭关系。因此,古代男子往往会领着外甥做事,因为外甥的母亲是自己的姐妹,有冲突时,不会过分偏袒某一方,更不会离间关系。

3.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不要在瓜田里弯腰提鞋,以免被误认为偷瓜;不要在李树下举手整帽,以免被误认为偷李。现在,这句话用来比喻应避免出现在可能引起误会的场合,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4. 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

“父在不留须”是辛亥革命时期为了打破封建制度而形成的习俗。当时,男性的胡须和辫子都被剃除,父母在世时不允许留胡须。如果父亲去世,留上唇胡须;母亲去世,则留下巴胡须;双亲都去世后,才会上下唇同时留胡须。

“母在不庆生”则更容易理解,因为人们常说“儿的生日,母的难日”,母亲在孩子出生那天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在这一天大摆筵席庆生,显然是不合适的。

5.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打人不打脸”是说:脸面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即使两个人打架,也不应扇对方的脸部,一旦扇了对方的脸,那可就牵扯到尊严问题了。脸上的事捂都捂不住,被打的人面子里子都没了,自然是要记恨你的。

“骂人不揭短”中的“短”指的是个人的缺陷,包括生理、行为、思想等方面的不足。在批评他人时,应针对具体的错误,而不是揭露他人的隐私或痛处,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更应注意言辞。很多记恨的种子就是在揭人短时埋下的。

6. 早不言梦,午不言杀,夜不言鬼。

这是道教的一种观念。早晨是一天的开始,适合规划和安排事务,力求圆满的,所以不要上来就讲些梦里的事;中午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刻,因此言杀有悖常理;夜晚阴气较重,应避免谈论鬼魂等话题,以免带来不祥。

7. 喜不送伞,寿不送烟。

这句话其实是大家特别理解的“谐音梗”。

“伞”与“散”谐音,寓意不吉利,新婚大喜之时,人们都期望能携手一生、白头到老,让人散肯定是不吉利的;

“烟”与“咽”谐音,老人过寿时,最忌讳与死有关的词汇了,因此民俗里大寿时不能送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