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各地一样,春节在淮北人的心目中份量是最重的,过年是人们一年辛苦劳作后的头等大事。称新春佳节叫“大年”,年前除沐浴外,还要理发,俗称“不留隔年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既是民俗信仰,又是社会信念,人们没法不遵行。过年简直是人们一年辛苦劳作后的头等大事,称新春佳节叫“大年”,不知流传了多少年,遍布多少地方。年大得人根本无法溜过去。年前除沐浴外,还要理发,俗称“不留隔年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既是民俗信仰,又是社会信念,人们没法不遵行。
如今每年的春运,人如潮涌,赶路回家过年的客流量几乎年年刷新纪录,乃至成为地球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旧时那些讨债的,尽管坐在借方家里时神情呆板,但只要接神的爆竹响起,他便立时换上笑脸,拱手向主人拜年,随即“打道回府”。旧时,淮北除夕晚上,有在门前放一横棍的习俗,叫“拦门棍,”说拦着金银财宝,不向外流。年,积淀的历史和文化太多了,沉甸甸的。无论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年对中国人来说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色彩迷离。旧时那些讨债的,尽管坐在借方家里时神情呆板,但只要接神的爆竹响起,他便立时换上笑脸,拱手向主人拜年,随即“打道回府”。旧时,淮北除夕晚上,有在门前放一横棍的习俗,叫“拦门棍,”说拦着金银财宝,不向外流。
旧时淮北农村平时隔日或隔多日赶一集,过了腊月二十,就变成天天集,叫“乱市”。大户人家多在腊月初之后就杀猪宰羊。磨面是家家不可少的,一般人家磨100-200公斤。到腊月二十六七,家家都蒸煮烹炸,准备年菜。特别是要蒸馒头,足够吃十天半月,并蒸几个大馒头,里面放些枣,留到二月二才吃。每家还要炸焦叶子、蚂蚱腿、馓子等。各家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买布料,备新衣;买红纸,备对联;买果品,备食用;买香表财神,备祭祀;买鞭炮,备燃放……贫困之家或贷或借,也要备点年货。
春节前一天,淮北民间多不称除夕,而称“年三十”。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年下的物事是非常丰富的,如春联,爆竹、旺火等。现代春联的前身叫“桃符”,是用桃木版制成的,上面并不写字,而是画神荼、郁垒的画像,用意是驱鬼辟邪。当今的春联意在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驱辟作用。春联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长盛不衰。
爆竹和春联一样,最初也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也是驱辟妖魔鬼怪。放爆竹贺新春,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爆竹发展到今天,其形制、花色品种、科技含量皆今非昔比,燃放爆竹焰火的风习也同步发展和达到了空前的境地。无论都市还是乡村,每当除夕之夜吃饺子时,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便噼噼啪啪响了起来,响彻天宇,过年的年味便分外浓厚起来。
淮北一带,每逢除夕,家家都要剁饺馅包饺子、吃团年饭年夜酒以及吃“消夜”(今称“宵夜”)。消夜是供守岁用的。一盘消夜摆到桌上,家人团坐,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语,静待天明,便是守岁。除夕夜,人们把它做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晚辈儿人向长辈行礼辞岁,长辈给晚辈孩子们发放“押岁钱”(也叫压岁线)。压岁钱是用来压伏邪魔、帮助孩子过年的。因为小孩子魂魄不全,方有此举。不过现代的压岁钱多是一种亲情爱意的表示。
初一这天,旧称诸神下界之日,家家都起得很早,放开门炮,燃接年鞭,意为“万事大吉,家泰人安。早餐多沏米花糖茶,下“扁食”(素饺),取其甜美吉利的之意。也有人家包“扁食”时放入馅中一枚铜钱或镍币,说谁吃了这个扁食便一年好运顺遂。餐后,晚辈分别给长辈拜年。然后走出家门,向左右四邻中的长辈们拜年。幼年幼者,拜年时可得到“押岁钱”;此时熟悉的人在路上相遇,必互揖致意,同贺“新年好”、“恭喜发财”。大家无处不在互相拜年贺节,互相祝福。
过年时各种民俗信仰颇多,禁忌也多,涉及面相当广泛。如忌喊叫、忌打骂、忌扫地、忌泼水、忌倒垃圾、忌动针剪刀杖,忌做鞋(怕出邪事)、忌说不吉利话(煮饺子破了,忌说“破”,而要说“挣”了)等等。
年初二为吉日,开始走亲串友拜年,多是女婿到岳父家、外甥到舅舅家、侄儿到姑姑家拜年。大人们则带着小孩到各亲友处。家家备有糖果、花生、瓜子、糕点及烟茶。客至,相互拜年问好,盛情款待。淮北年初四新婚男子多偕妻往岳父家中拜年,岳父以丰盛的酒席款待“贵客”。当天夫妻二人要返回,不得留宿,谓之“正月媳妇不空房”。从年初一开始拜年,一直要拜到初五六。俗传“初一初二拜户族,初二初三拜舅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初四初五拜姑姑”。到时候不去要见怪。再迟了,也不受欢迎,因为待客的菜吃完了。俗传“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有馒头又有肉;拜年拜到初七八,扯着胳膊向外拉”。拜年的几天节日时段,城乡处处,你来我往,甚是热闹。此俗至今尚盛。有些集市,搭台唱年戏,闹腾个十天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