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先民依河而居,多事农桑,故服饰以简单实用的布制衣物为主,且色彩单一。平日里为了农忙耕作,以短打为主。若从季节来看,百姓夏日着单衣,春秋穿夹衣,冬日披棉袄。所谓单衣,即是以一层布制,有长短之分,短者称“小布衫”,长者称“长衫”。春秋的夹衣俗称“夹袄”,即是夏季之单衣里面多一层里衬,内外两层,可抵御春秋两季的凉风。而冬日的棉袄则是在“夹袄”里填充棉絮、软毛等,以抵御寒冷。棉衣有长短之分,短的称袄,长的称长袍。长袍通常过膝,不过膝的短袄,下身常有棉裤相配。
黄河流域普通百姓的衣着虽大多如此,但中上游和下游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如黄河上游的青海地区,冬季时女子多穿一种名为“棉绑身”的棉衣,这种棉衣比其他棉衣略长,领子较小,大对襟,两侧有叉口。黄河中游的陕北一带,常在棉衣之外,套上一层用动物皮毛(以羊皮为主)制成的大衣或坎肩。毛皮在外,是为了抵挡在劳作时从河边吹来的大风。而黄河下游的山东无棣县,人们为了行动方便,多穿一种叫“衩裤”的无裆棉裤,穿时配以单裤,适合长途跋涉。在长期的生活中,百姓的衣着也是为了方便耕作。如山东的百姓在冬季劳动时,多用黑色布带将裤管扎住,这样既可御寒,也可防止翻土时虫子或尘土的进入。陕西、河南一带,百姓夏拳时会在头上系一块头巾,既可遮挡黄河滩地扬起的沙尘,还可用来擦汗。
在年节里,为了庆祝,黄河流域的百姓会打扮一番,佩戴特殊饰品。立春时,山东的西南部和北部有给小孩缝制春公鸡、春娃娃等玩具的习俗。这些特殊的玩具一般用彩色布制作,钉在小孩子的衣袖上,寓意“吉祥”,希望孩童健康成长。二月二,龙抬头,河南淮阳的百姓会跳起传统舞蹈,以娱众神。舞者穿上带镶边的黑色衣服,并用垂于地的黑纱包住头部。山东地区的人们则着红色、戴红帽、系红巾以迎喜神。端午节时,年幼的孩子也有独特的服饰或者配饰。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有给孩童穿五毒兜肚的习惯。所谓五毒,是指蛇、蝎、蜘蛛、壁虎和癞蛤蟆。民间认为,这五样东西有毒,弱小的孩童较易受到伤害,而农历五月正是这些毒物活跃的时节,因此端午节给孩子们穿上这样的服饰。黄河下游地区的人们则制作艾草香囊给孩童佩戴,用意和上述做法相同。